東方日報B1:中國工業利潤升21% 兩年最勁

內地政府牽頭的「反內捲」行動,再次帶動工業企業利潤急升,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年升幅擴至21.6%,創近兩年單月最大漲幅。惟外界料10月升勢將減弱,因去年同期基數效應或將褪色。為推動明年起錨的「十五五」(第15個5年)規劃期間經濟增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周一(27日)高調提倡,應讓投資在推動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甚至參考2008年「四萬億人民幣(下同)刺激」計劃。

有別於中國基建投資趨近飽和、投資效率低、轉向消費型經濟等觀點,余永定認為,消費支出只能彌補有效需求不足,使經濟增速達到潛在增速,而消費本身並不能提高潛在增長;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的國家,可能恰恰是陷入貧困的國家。長期看,若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即投資率高一些,經濟增速就會高一些。

作為內地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余永定續提到,CF40研究團隊今年初測算顯示,未來5年中國至少還有約31萬億元的增量公共投資空間。「兩重」建設(即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舊城改造、地下管網改造、服務於提高新質生產力的重大項目等基建投資空間很大,滿足未來消費需求的服務業相關投資亦大有可為,如不同養老院建設、專業人員培訓機構建設等,意味基礎設施投資也可與促消費政策結合起來。

事實上,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等新質生產力較快增長工業,正在提速發力。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首9個月累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年增3.2%,為去年8月份以來累計最高增速。當局首席統計師于衞寧指,高科技製造業是帶動利潤增長作用明顯,該領域9月利潤飆升26.8%。不過,投行野村提醒,去年9月工業利潤按年跌27.1%,今年9月強勁升勢在於去年低基數驅動,低基數效應將在10月開始消退,故預計本月工業利潤增長率將見回落。

分工業企業類型來看,國企首9個月的利潤跌幅收窄至0.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升幅拉高至4.9%,私營企業亦增5.1%。這與商務部數據脗合,內地首9個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737.5億元,雖然按年仍跌10.4%,但跌幅已比首8個月的12.7%收窄,創去年初以來最小跌幅。單計9月,更按年反彈11.2%。

以工業企業3大分類來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利潤總額,在首9個月累增10.3%,增速比首8個月加快0.9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是開展能源和數碼轉型的關鍵,人工智能(AI)產業投資熱潮,勢推動電力需求激增。因此,投行瑞銀表示,對中國電力市場需求更樂觀,料2028至2030年中國電力需求將增長8%,為早前預測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