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AI製造大量「垃圾成果」 令企業損失巨大?
隨愈來愈多企業應用生成式AI,AI生成大量「垃圾成果」成為議題。外媒引述研究發現,AI應用於工作的使用量翻倍,惟多數成果沒有相應地提升。專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垃圾」,正摧毀企業生產力及團隊合作。
報道指出,「垃圾成果」是指AI會將自己生成的東西,偽裝成好的工作成果,惟實際上缺乏實質內容去推進特定任務。部分AI生成的內容冗長、華麗詞藻,惟沒有任何意義。
史丹福大學教授Jeff Hancock表示,他注意到上述情況是當其在批改研究功課時,他有100名學生,當中至少10份功課看起來「完全一樣」,不對的地方亦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Kate Niederhoffer亦有論及類似情況,他說,早前曾有人要他談談自己的研究,該請求總結了Niederhoffer的研究,惟當中內容卻顯示出他們實際上並不了解Niederhoffer的研究。他說,閱讀那些沒有重點的資訊「很費勁」。
以上兩名專家稱該現象為「垃圾成果」,並警告,該現象正扼殺各領域企業的團隊合作及生產力。
有1名受訪的金融業人員稱,由同事手中收到AI生成的內容,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工作量,令他不得不自己重寫,或是要求同事重寫,當然亦可以勉強接受這樣的內容。
Gallup調查顯示,由2023年以來,AI於日常辦公中使用率上升1倍,由21%上升到40%。惟據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最近報告,95%的組織並沒有由生成式AI的投資中得到對應回報。
遇到「垃圾成果」情況的人稱,平均要花近2小時去善後,而根據他們申報的薪金,相當於每個月約186美元的隱形稅。研究人員指,對擁有1萬名員工的組織來說,代表1年將損失900萬美元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