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將超南韓?專家分析「背後真相」 憂一產業難救
南韓近日發布統計,指今年南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低於台灣主計總處預測的台灣人均GDP,引來熱議。號稱台灣財經國師的謝金河提醒,台灣雖因人工智能(AI)帶動,產業欣欣向榮,也因為台積電光芒萬丈,但傳統產業如果仍停留在以量取勝的殺價競爭模式,恐怕怎麼救也救不起來。
謝金河在社交媒體以「經濟數據背後的真相」為題發文並分析,台灣今年9月出口584.9億美元,首度超越南韓寫下歷史紀錄,首8個月出口金額更達3,984.34億美元,按年增長達29.3%,全年出口有望突破5,400億美元,擠下新加坡、成為全球第15大出口國。惟這些亮眼數據,卻高度集中在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領域,其中電子零組件產業吸納約63萬就業人口,反觀資通訊僅24萬人,合計僅佔全台勞動人口7.5%。他直言,當最大就業來源的傳統產業持續衰退時,經濟榮景恐只是幻影。
至於人均GDP超超越南韓的「推手」,他點出關鍵是匯率。近期新台幣勁升,韓圜卻持續貶值,使得台灣數據相對漂亮,但這並非長期優勢,甚至可能帶來隱憂。他強調,去年台幣隨日圓、韓圜走弱,出口商才鬆口氣,如今匯率急升,反而成為出口業者的壓力。
在全球局勢上,他形容目前經濟正被兩股力量拉扯,一邊是AI革命帶來的龐大成長動能,美國科技七雄創造20.54萬億美元市值就是最佳例證;另一邊則是中國內捲效應。
謝金河最後指出,這些年世界的競賽已經從量產造成的生產過剩、價格殺戮,轉向少量多樣、客製化、高質化的生產,技術含金量決定未來。台灣的傳統產業如果停留在「大色貨」,以量取勝的殺價競爭模式,恐怕怎麼救也救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