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7月人民幣新增貸款12.87億元 廿年來首錄單月下跌

但凡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僅以「今年首X個月」的累計數字來發布,就知最新月份的數據很可能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剛發布的金融數據也不例外,儘管廣義貨幣(M2)供應增長高於預期,收窄了剪刀差,但其他一律差過市場預期,可見民間借貸意欲仍然低迷。

所謂首7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2.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實際上是7月份減少500億元,《東網》翻查數據是2005年7月之後首次下跌,而且是Wind數據庫內(2001年開始)最大的單月跌幅。

究其原因,居民和企業上月突然齊齊減少貸款。居民上月減少貸款4,893億元,但由於今年較早前都試過,這次更要看企業貸款需求到底發生何事。

表面上,7月份企業部門新增人民幣貸款仍有600億元,但已經是2016年7月之後最差,其中,短期貸款又出現5,500億元的下跌,連中長期貸款也減少2,600億元,這是2016年8月首次下跌,兼為起碼2008年以來最差。

至於企業部門新增貸款之所以仍有增加,實質上又是「票據融資衝量」的傑作,事緣7月份票據融資淨增8,711億元,不排除刷新了Wind數據庫的單月新高。

「票據衝量」是銀行職員滿足生意KPI的手法之一,雖說有抵押令風險低,但利息也很低,要是貸款需求旺盛,按理銀行不會願意投放太多資金在此,放貸生意難覓之苦可見一斑。換句話說,如果單是撇除票據融資,內地上月企業貸款恐怕是縮水8,111億元,非常罕見。

至於上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僅1.16萬億元,表面上按年增長50.51%,但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5萬億元,而且政府債務融資達1.24萬億,貢獻超過100%,就算企業債券融資2,800億元、非金融企業融資505億元,均比去年同月有所增加,仍足以說明民間借貸意欲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