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電力股難與美匹敵?專家剖析箇中原因...
相信投資美股的人都會留意到電力股的爆發力,比起英偉達(Nvidia)之類晶片股也可以絕不遜色,這種操作能否應用於中港股市?花旗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劉顯達坦言不能,主要因為美國電企向大型科企售電往往透過簽訂長期購電合約(PPA),收入前景得到保障,宛如買債收息,反觀香港上市電企在內地、印度和澳洲的業務,基本上缺乏這種安排。
最能反映美國電力股成為人工智能(AI)概念股的是核能,早前與Meta簽署PPA的全美最大上市核電企業Constellation Energy(CEG),今年截至上周四反覆累漲39.41%;能源部長萊特做過董事、上季零收入的小型核反應爐開發商Oklo同期更累飆1.45倍。
花旗:電價降累板塊受壓
中國方面,國家能源局並未披露去年AI用電情況,僅說去年全國用電量增長6.8%至9.85萬億度,其中新能源車充電飆38%至1,100億度以上,按年大增38%。不過,北京理工大學曾推算,內地數據中心用電量2024至2030年之年均增速約20%,遠超全國整體增速,預測今年用電量將佔全國2.4%(一些城市或區域更會超過20%);5年後翻倍至4.8%,達5,257.6億度。
然而,同行不同命,中廣核電力(01816)及上海上市的中國核電今年截至上周五分別累跌4.21%及9.77%,跟CEG背道而馳。劉顯達指,問題出於電價趨降,經營成本卻相對固定,兩企評級均為「中性」。
薦煤炭發電股 首選華能
綜觀整個電力板塊,除了電網設備股,劉顯達今年推薦煤炭發電股,以及毛利率復甦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商金風科技(02208)。作為中國股票策略師,其下半年首選股有華能國電(00902),主要理由並非AI,而是煤價下跌幅度大過電價下跌幅度,即所謂「黑色價差」(Dark Spread)擴大,且往績股息率仍有6厘,比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高逾4.3厘,可望獲得「好息」內地資金的垂青。
不過,他估計,內地電價明年下行機會較高,華能等煤電股也只是「推介半年」,首先電價與煤價相連,可是今年累挫逾兩成的現貨煤價,暫時不見有上升機會。一般而言,煤電企業會把六、七成的發電量賣給電網公司,市場每年年初就會得悉該年的定價,但前一年年底,大概12月左右就會流傳或討論電企與當局商討得如何。
中央今年初在號稱讓新能源發電「告別襁褓」的重磅文件(136號文)中,鼓勵電企與用戶簽訂PPA,但劉顯達指,一眾電企以市場化形式定價的電力銷量佔比不斷提高,新能源機組又持續湧入,尤其上月起竣工的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全部電都要在市場競價,「拜機組成本下降所賜,現在太陽能才最便宜……迄今新的新能源項目超過九成來自國企,因為他們融資成本低廉,也接受不太高的內部回報率(IRR),6至7厘已經願意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