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單身族經濟 香港搞得起?
愈來愈多人不結婚,當中不少更選擇單身。經濟學家麥卡錫早於2001年提出「單身女子經濟」概念,後來擴展為覆蓋所有單身人群的經濟現象。與一個人「宅」在家的概念不同,單身經濟更傾向研究有工作能力、有收入、願意花錢消費的單身人士。內容涵蓋食品、住房、家電等實物消費,以及文化、娛樂、陪伴服務等無形需求,構成完整的產業鏈。
要數單身經濟發展得最成熟的國家,大家的腦海必然會閃過日本。這主要因為日本的少子化問題嚴重,而電視或媒體經常介紹日本商家針對單身群體推出訂製服務,如迷你家電、一人食餐廳、一人卡拉OK等。
可是其實在香港和內地,單身經濟亦悄然降臨。首先是中港地區同樣面對着高齡化、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的問題。
根據本港統計處數字,截至2023年底,在25至64歲人口中(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有121萬人從未結婚,為近3年最多,佔總人口16.06%,未婚港男比女士多約兩萬人。
另外,根據社聯去年底的報告,本港獨居住戶在過去20年不斷上升。現時本地有約58.9萬獨居戶,佔全港住戶逾21%!另一方面,沒有結婚或不生育家庭的比例也愈來愈高,0.8的生育率已屬全球最低水平,加上移民潮,留港長者人士增加,可見不少人的生活正邁向「獨居化」。
內地方面,單身人口在2022年超過2.4億人,獨居家庭佔比從2010年的14.53%增至2020年的25.39%,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比例更高。
悅己消費支出較大
單身經濟的興起既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也反映了現代人對生活質素與獨立價值的追求。在消費上,以「悅己消費」主導,根據調查公司尼爾森2021年的報告,42%的單身消費者以「取悅自我」為目標,推動美妝、醫美、旅遊等消費快速增長。單身群體在娛樂、零食等即時滿足型消費上的支出顯著高於非單身群體。
那香港有機會像日本一樣,將單身經濟搞起來嗎?部分範疇看來是可以的,例如家電、樓宇、家居裝修等,為迎合一個人住需要便捷化與小型化,商家和廠家推出迷你微波爐、單身公寓等,促使家電與房地產行業調整產品設計。
一人餐廳等難普及
至於在香港「龍床盤」、納米樓,就連政府提供的單人公屋這些只適合一人居住的物業也較數十年前有所增加。
可是一人餐廳、一人卡拉OK等,相信在香港難以普及。原因之一是地方不足、租金貴,投資者不願冒不知會不會成功的風險,將餐廳裝修成多個一人座位。而且香港餐廳搭枱文化亦很普遍。至於在內地大城市經常見到商場有個像電話亭一樣的一人卡拉OK,則需要科技和支付系統配合,前期投資頗大,相信亦暫難普及。
------
●一個人養老 理財及早做
不婚不育的人愈來愈多,「一個人養老」變成愈來愈多人要面對的問題。《Aging Alone》(可譯為《我獨自老去》)一書的作者Ruth Alvarez提供了一些一個人養老的貼士。
其中在財務方面,單身老年人需全面梳理自己的財務狀況,包括各類收入,如養老金、投資收益、租金收入等,明確具體金額及穩定性。需要盤點資產,像房產、存款、股票、基金等,了解其市場價值及增值潛力,同時清楚負債情況,如未還清的貸款等,從而對自身財務有清晰認知。
投資宜保守 須定期審視
此外,單身者需要明確理財目標,短期目標可能是預留一筆資金用於日常醫療保健費用,或者購買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等。中期目標包括計劃一次旅行,或者對居住環境進行適度改善等。而長期目標主要是確保退休生活有足夠資金支持,能維持舒適的生活水平,應對可能的長期護理需求等。
對於資產配置建議,鑑於單身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會建議配置一定比例的銀行定期存款、國債等,以保障資金的基本安全和穩定收益,通常佔總資產的30至50%左右。若擁有多套房產,可考慮出租部分房產獲取租金收入,增加現金流;若房產閒置且維護成本較高,可考慮出售變現,優化資產結構。與此同時,要在風險管理、消費規劃上動腦筋,並且必須定期審視調整,以確保理財規劃始終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目標。
另一方面,有專家提醒,若果單身族有信賴的人能夠幫忙照顧生活起居及管理財務,為了避免未來遭到家人的質疑或阻止,可以預先簽訂委任契約,約定委任的報酬及使用財務的方式。例如授予對方進出房屋的權利,未來對方在替你處理財務時,才能夠避免被認定是偷竊,讓照顧者能夠安心地照顧老後的單身者。
善用安老信託免遭詐騙
如要住進安老設施,為了避免老後因陷入被操控、詐騙、失智等,退休金被他人取走,造成沒有生活費的狀況,建議把重要資產設置安老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