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B1:金管再沽港元 單日733億

港匯踏入5月以來頻頻觸及7.75兌每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香港金融管理局24小時內再兩度入市沽港元捍衞聯繫匯率,涉逾733億元,其中一輪再打破紀錄,銀行體系結餘明日將升至1,741億元,為2022年7月之後最高。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港元需求有多項實際原因推動,銀行體系結餘上升有助降低息口和減輕市民供樓負擔。然而,有分析指,港股今次資金市未必能與2020年相提並論,持續性存疑。

金管局周二(6日)兩度宣布承接美元沽盤,先是開市前披露周一紐約交易時段沽出605.43億港元,為單輪最多,收市後再披露又出售127.88億港元。

儘管沽港元的力度奇猛,余偉文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港元交易仍十分暢順有序,沒有不尋常,列出多項推升港元需求的原因,包括近月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大型新股招股和上市公司相繼派息,以及資金平淡倉,預料港元需求未來兩至3個月會進一步上升。

他續指,隨着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變得充裕,理論上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應會下跌,減輕企業和供樓人士還款壓力,但如果美息高於港息,可能出現套息交易,令港元轉弱,對銀行體系結餘的影響要再觀察。HIBOR周二全線下跌,與樓按相關的一個月拆息急跌近0.33厘,至3.65厘,隔夜息和3個月拆息各挫0.88厘和0.27厘,報3.41厘和3.74厘。

港股周二復市後繼續做好,收市升158點或0.7%,報22,662點,連升4日,累漲690點或3.14%。大市成交逾2,133億元,「北水」淨流入134億元,為兩周最多。

上次金管局不停沽港元已經要追溯到2020年。外界拿5年港股的盛況與當前對比,指當年港元升值銀行體系結餘曾衝高4、5倍至4,570億元,HIBOR跌穿0.2厘,刺激港股多個板塊估值全面擴張和成交放量,恒指於2021年初觸及3萬點。

然而,現時銀行體系結餘仍不到5年前峰值一半,若然美元反彈、息差再度擴闊,港元有機會重回弱方兌換保證,亦即資金面「鬆弛度」較難複製當年的「全牛景象」。

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稱,恒指的「波動率」已由近期峰值45回落至25,歷史上在「波動率」達到25之時入貨,回報表現喜憂參半,但一旦「波動率」再大幅飆升,應有更好的入場機會;如果在35或以上時買入MSCI中國指數,3個月平均回報率為9%。不過,中資股基本面仍存憂,涉及關稅對經濟和企業盈利的潛在影響、中概股退市等。

談到中概股退市,香港交易所(00388)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有中概股向她表明有意回流,回流的吸引之處是躋身港股通。她又說,已就中東企業落戶香港上市做了不少前期工夫,即將再赴中東。

另外,深港兩地掛牌、從事石油鑽採機械裝備的山東墨龍(00568)不僅於周二獲納入深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其A股也正式獲撤銷風險警示(即除名ST股),股價飆1.88倍,報5.02元,為升幅最大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