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 - 東方日報產評

【東方日報產評】華債彈不宜拖拉 速化解免拖後腿

年近歲晚,負債逾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產管理巨企中植集團提出的破產清算申請獲北京法院受理,相信對市場資金鏈風險的溢出效應絕不止於此數。經濟景氣不振、債彈頻爆,難免會影響過年的節慶氣氛,打擊消費與投資等內部需求。問題是,無論是資管企業抑或房地產企業,債彈終歸要面對現實去化解,愈是拖拉,愈是增加對金融系統的威脅。以市場化的手段速戰速決處理,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盡快洗牌重新啟航,免拖經濟復甦的後腿,乃積極撥開雲霧的務實之策。

過去資產管理公司在市場圈錢、高槓桿、高流轉、風險高度集中在房地產投資的模式種下禍根,這幾年房地產市場死寂,資金鏈就出大問題。如今資管巨擘都要走上破產之路,市場震盪也是必然的反應。

過去中植集團靠吸收大量家庭與企業存款放貸,並對房地產、股票、債券及期貨等市場進行高槓桿投資,風險失控。畢竟該企嚴重資不抵債,申請破產以保障債權人利益,並從速按照程序重組資產、清償債務,雖意味債權人的債務權益或要被大幅削減,但更爛的局都終歸要有個結果,一拖再拖,資產流失風險更大,只怕愈搞愈禍。

正正由於過去中植在市場吸收大量家庭存款,如今行到破產一步,也意味不少家庭的投資本金或大幅蒸發甚至血本無歸。以中植披露的負債本息規模逾四千億元人民幣,估計可收回的資金或僅一至兩成,且法院審理過程緩慢;相關的項目爛尾、涉及的企業與投資者承受不了被中植賴債的風險放大下去,對市場資金鏈的影響,相信不止這四千多億元之數,涉事的企業、家庭,自然也年關難過。年關前這個債務爆雷,變相也為當前仍然偏淡的經濟景氣潑上「冰」水!

債雷頻爆,一則顯示內地監管制度須革新以更好管理市場風險及保障投資者利益,二來也教曉內地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投資的風險,這誠然是內地資本市場發展與各方參與者的寶貴一課。內地經濟還是要繼續發展,及早拆解債彈,總比拖拖拉拉好,關鍵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如今看來,中植爆雷事件,風險仍可控,暫可排除出現中國版雷曼危機的可能性,相信結果與過去爆煲的海航系、明天系、安邦系等類似,透過漫長的削債、重組、合併等過程尋求另一方式的重生。

除了中植這個別例子,當前更重要的自然是化解風險的源頭:房地產債務問題。針對樓市嚴重供大於求的問題,內地當局既逐步放開需求端的限制,另一方面則積極拓展租賃市場,望能協助消化庫存,盤活資產。在確保重點巨型房企的債務問題在銀行業可承受的風險範疇內重組債務,推進削債、重組資產,並推進保交樓、盤活產業資金鏈,再讓資本市場發力,協助企業融資,讓整體市道重新出發,當是今年內地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過程必然艱巨,但憑着體制優勢,仍有望朝正面的方向找到出路。